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什麼是中國的易醫文化

易醫文化,是中華科學文化的代表,是太極文化的精粹。是我國古代先民、先哲、先賢、先聖們的智慧的結晶,博大精深又源遠流長。千百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發展富強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易醫文化是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瑰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觀!
研究易醫文化,並實事求是地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評價,這固然是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開發其蘊藏著的豐富的科技資源,使易醫科技與現代人體生命科技接軌,並在實踐應用中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使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服務於社會,造福於人民,這才是我們研究易醫文化的根本目的。
易醫文化是易醫結合的文化,具有共同的基礎。
易醫同源,易醫同理。
易醫同源,源於宇宙萬事萬物生生不息、不斷發展變化的天地之道,內含陰陽互根互動互用互補、動靜消長、五行生克之妙。“生生之謂易”,此乃大易之靈 魂。“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乃宇宙發展之規律。陰陽的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是萬事萬物運動發展的內在的根本動力。這是易醫文化中的生動的唯物論和辨證法。
易醫同理,是指易醫的天人合一、同此陰陽之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人身一太極,物物一太極,萬物一太極。天人之間, 同質、同構、同序、同氣、相關、相聯、相應、相通。宇宙之廣,萬事萬物千差萬別,同為陰陽二氣所造化;天地之在,時物動靜消長,千變萬化,同為陰陽二氣的 造化與運行,乃大千世界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正如《內經》所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醫相通,易醫相承。
易醫相通,是指易醫之間的運動觀、整體觀、平衡觀相通。其中運動觀相通,體現在易醫中內含宇宙萬事萬物的發展、運動都遵循園道規律。“日往則月來, 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焉。”這體現了萬事萬物運動發展循環往復、周而復始、螺旋式上升的園道規律。易醫的 整體觀體現在中醫的人-自然社會的三維醫學與《周易》的人-自然-社會的三維觀統一。易學中八卦、六爻之間是一個整體;人本身也是一個八卦結構,各臟腑、 各經絡也是一個整體。天人合一是一個巨系統。系統內的各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的整體。易醫的平衡觀,反映了易醫 內在的均衡、平和與對稱的規律。易學中八卦中的陰陽爻、十二消息卦中的陰陽爻的對稱中和均衡,與中醫學中的運氣學和臟象學說中強調的人身內的陰陽平衡,以 及人體內外之間中和平衡等,都是相通的。
易醫相承,是指中醫在思維模式和思維方法上與易學一脈相承。這是易學對中醫影響最大的一點。反過來,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又充實和補充了易學的思維科學和生命哲學。
我們所理解的醫學,是多元醫學。包括中醫、西醫、民間偏方、針灸、按摩、電子儀器治療、氣功及人體特異功能等。這是一個龐大的體系。
易醫文化是一個廣闊的領域,有著豐富的科技資源有待我們去開發和應用。
以預測為例。其最原始、最古典的形態是蔔筮。遠在龜蔔時代,它作為一種古老的科技就廣泛地應用於天文、地理、政治、軍事、醫療等多種社會生活領域, 並成為一種現實的生產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代社會實踐並沒有完全否定這些古代預測技術的應用價值,於是又進行新的開發;指去其積澱上面的歷史之塵埃,撩 去其籠罩在外的神秘之面紗,驅散彌漫其中的鬼神之陰氣,發掘其內在的合理之內核,應用於現代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易學診治的一般概述
易醫診斷的象數治療,我們簡稱為易醫診治。
易醫診治的內涵
我們這裏所說的易醫診治,是一個易醫結合,診治一體的臨床醫療模式。其中易醫診斷,是指運用梅易的技術以卦診病與中醫臨床中的辯證論治的結合。易醫 診斷的易學特色在於臨床中引易入醫、以易論醫、以卦解醫、以卦測病;其中醫的特色是辯證論治。易醫診斷是易醫互融互補互生互用。而八卦療法本身,是易學陰 陽、八卦、五行理論為核心,以中醫藏象學說為基礎,以氣功默念激發人體體內能量為基本方法的易醫療法。這樣,易醫診斷與八卦治療,實際上就是易醫的診斷與 治療在實踐中自然而然又必然地實現了“對接”,形成了一種易醫結合、診治一體的新模式,構成了一種人體生命的新科技。易醫診斷與八卦治療,體現了一體相 融、一理相通、一脈相承;體現了易醫科技中的大道同源、大道同德與大道同簡。
我們這裏的易醫診斷,包括對疾病的診斷和對疾病的預測。
一般地說,對疾病的診斷與對疾病的預測是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所謂疾病預測是指對疾病未來發展變化狀態的推測與描述。而疾病診斷,主要是對疾 病現實狀態的診測與判斷。易醫診斷不同於一般的疾病預測,主要表現在,它不僅是對疾病的未來狀態作出預測,更主要的是對疾病的現實狀態進行分析判斷和辯證 論治。因此這樣的診斷不僅具有超前性,同時又體現了易醫結合的特點。實踐表明,易醫診斷雖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這不是主要功能。而疾病預測,也要對疾病 現實狀態的判斷為基礎。正因如此,我們認為疾病預測一般還是屬於診斷的範疇,但又不將易醫診斷完全等同於疾病預測。
另外,梅易測病不同於易醫診斷。一般地說,從古至今的許多以卦測病的實例只是辨“癥”而沒能辨“證”,只是指出患者有哪些病,而沒有進一步辯證論 治。我們的易醫診斷,不僅以卦測病,診斷其病,還要進一步分析辯證,是對疾病的病癥,病位、病性、病勢的概括,是對疾病的本質的揭示,從而根據治則提出治 法和處方,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以發揮辨證的優勢。
易醫診斷不完全等同於中醫診斷。
中醫傳統的診斷方法是望、聞、問、切,又稱四診。望診,是通過醫者的視覺去觀察病人的形色變化的一種診法。人體內部的病變必然反映到體表,所謂“有 諸內,必有形諸外。”通過觀察神色或形態的異常變化而對患者的病因作出判斷。包括辨神色(青黃赤白黑五色)、察目、辨絡脈、望形態、舌診等;聞診,是通過 聽取病人所發出的種種聲音的變化以測知患者的正氣盈虧和病邪的盛衰;問診,是通過病人的主訴,了解病人的自覺癥狀和疾病變化的情況;切診,包括切脈和按 診。凡切按病人的脈搏、胸腹、皮膚、手足等,均屬切診的範圍。
易醫診斷,在方法上是對傳統的望、聞、問、切這四診的突破,主要是擇取臨床情境中的某些信息,比類取象,以象定卦、以卦診病、辯證論治。當然易醫診 斷的用卦診病的方法並非排斥望聞問切,在臨床實踐中,四診的獲得的某些信息,有時也對醫者的分析思路產生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四診的某些信息有時也進入醫 者的潛意識之中,構成了臨床情境中的“特殊的信息”。
易醫診斷的功能屬性
診斷疾病,是易醫診斷的基本功能。這一功能的基本屬性主要有如下幾點:
客觀性、靈活性、間接性、超前性
能否診斷出患者的疾病的狀態和致病的原因,能否客觀地反映出事物(疾病)的本來面目,這是易醫診斷價值的根本所在。客觀性是易醫診斷的生命。我們多年的臨床實踐和重復的實驗表明,易醫診斷具有這樣的客觀性。
在臨床情境中,醫者創造性運用梅易中耳目心“三要靈應”和“十應”的原理隨機取象,捕捉首次感知並“為之心動”的信息,以象定卦。易醫診斷,這是由 五個相互聯系的環節(即臨床情境、卦象、分析、結論、治法)所構成。易醫診斷的基礎上的“八卦配方”、“方義”和“療效”這三個環節則是施治過程。易醫診 斷的諸多環節中,如何捕捉信息起卦斷卦具有關鍵性作用。
萬物同源論、宇宙全息論、萬有相似論、萬有相關論、萬物類象論、天人相應論等都主張,世界萬事萬物是一個統一的、相互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的發展變 化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都是宇宙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都是天道、物道與人道的載體,都濃縮著宇宙的信息,並與宇宙的其他事物息息相通。
這種息息相通,或隱或現,或實或虛,或直接或間接,或有形或無形,或已知或未知,或“遠在天邊,近在咫尺”,或撲朔迷離“不可思議”(於是留下了許 多千古之謎),但是事物之間這種相互聯系,息息相通是客觀存在的,否則這個世界、這個統一的八卦結構的場就不會從無序到有序,就不會從渾沌到諧調共振,當 然也就不會存在。正是世界的這種物質性、整體性、統一性、聯系性、有序性、共振性,才能”窺一斑而知全豹,“一滴水可反映大千世界”,才能“以一心觀萬 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由此知彼,由一事物而測知其他事物,才能“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才能同類互動,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從而實現天人合一。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人體的生理病理發展的狀態,不僅與本人的外部形態、神色、聲音等有內在的聯系,同時與其言語與非言語行為(包括姓名、年齡、性 別、衣著、坐落方位的選擇、某種姿態等等)也有著某些內在的聯系,甚至與一定情境下其他事物也有著復雜的聯系因此在臨床情境中,醫者依據患者的外部表現捕 捉某些信息比類取象,以象定卦,以卦診病,能夠客觀地反映患者體內疾病的狀況。

沒有留言: